新疆历史上长期被称为“西域”,汉唐时期是中原王朝管理西部边疆的核心区域。关键名称演变包括“西域都护府”(汉代)、“安西大都护府”(唐代)、清代“西域新疆”的过渡,最终于1884年正式定名“新疆”。这一变化既体现地理特征,也承载多民族交融与治理体系完善的历史脉络。
-
西域时期:汉代以前,新疆及中亚地区泛称“西域”,以天山南北的绿洲城邦闻名,是丝绸之路重要通道。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首次纳入中央政权管辖。唐代进一步强化治理,设立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推动佛教、粟特文化等多元文明交融。
-
“西域新疆”过渡: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乾隆将伊犁地区称为“新疆”,意为“故土新归”。1878年左宗棠收复被阿古柏侵占的领土后,提议建立行省。1884年清廷批准设省,定名“新疆”,取“故土新归、边疆永固”之意,标志边疆治理从军府制转向行省制。
-
名称意义与争议:“新疆”并非字面“新的疆域”,而是强调中央政权对边疆的巩固与认同。历史上维吾尔语称“哲德沙尔”(七城),蒙古语称“准噶尔”,不同语言对地域的命名均反映多民族共生的历史特征。
新疆名称的演变与中原王朝的边疆治理、民族迁徙及文化互动紧密关联。如今的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其历史名称的厚重底蕴仍为理解区域发展提供重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