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野生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境内已记录超800种脊椎动物,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达120余种,包括雪豹、普氏野马、金雕等旗舰物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使甘肃成为高原、荒漠、森林等多生态系统的交汇地,孕育了众多珍稀野生动物。
物种多样性突出
甘肃跨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蒙新荒漠三大自然区,形成了复杂生境。祁连山区域栖息着雪豹、白唇鹿等高山物种;陇南林区分布有大熊猫、金丝猴等亚热带动物;河西走廊荒漠地带可见野骆驼、鹅喉羚等耐旱种类。湿地生态系统中,黑颈鹤、斑头雁等迁徙鸟类在尕海、黄河首曲等地繁衍生息。
特有物种与濒危保护
甘肃是普氏野马全球唯一成功野化放归地,现存种群超70匹。荒漠猫作为中国特有猫科动物,在甘南草原和祁连山均有稳定分布。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张掖湿地繁殖数量逐年上升,反映生态修复成效。亚洲象历史分布区的最北端曾达陇南,虽已绝迹,但证明甘肃生态承载潜力。
生态保护网络完善
全省建立46个自然保护区,覆盖22%的国土面积。盐池湾国家级保护区以雪豹为核心保护对象,运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积累种群数据;安南坝野骆驼保护区通过植被恢复工程扩大栖息地。民间力量参与度提升,如“鸟友之家”组织在兰州开展候鸟巡护,减少捕猎威胁。
人与动物共存挑战
盗猎、放牧扩张和矿产开发仍威胁部分物种生存。祁连山矿权退出与草场禁牧政策缓解了马麝栖息地破碎化问题。科学放归持续开展,例如敦煌阳关湿地引入普氏野马促进荒漠生态系统平衡。公众可通过“拒绝非法野生动物制品”等行动支持保护。
甘肃野生动物资源是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需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关注栖息地连通性、打击盗猎链条、推广生态旅游替代生计,将为生物多样性存续提供长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