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树木稀少主要由气候干旱、土壤贫瘠、风沙侵蚀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导致。作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自然条件限制了森林的天然分布,但近年来生态治理已逐步改善局部环境。
降水量少且蒸发量大是核心原因。内蒙古年均降水量普遍低于400毫米,大部分区域不足3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以上。干旱环境下,只有耐旱的草本和灌木能适应,乔木因需水量大难以自然存活。土壤条件不适宜树木扎根。草原地带以沙质土、栗钙土为主,保水保肥能力差;部分地区盐碱化严重,根系吸收养分困难,树木难以长期存活。强风与沙尘活动频繁加剧环境压力。高原开阔地形导致风力强劲,幼苗易被吹倒或掩埋,地表沙土流动进一步破坏植被稳定性。
人类活动对原生植被的干扰也不容忽视。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地表裸露后加速水土流失;历史上不合理的开垦和采矿破坏了原有生态平衡,导致荒漠化扩展。这些因素共同削弱了森林恢复的基础条件。
内蒙古的植被分布是自然演化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结果。当前通过“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部分地区已实现植被覆盖率的提升,但整体生态修复仍需持续投入。保护现有植被、科学治理荒漠化是改善环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