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形态发育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以不同的侵蚀类型和形态特征为特征:
一、发育初期(上游)
-
侵蚀类型
以 下蚀(垂直侵蚀) 和 溯源侵蚀 为主。此时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主要向源头方向和垂直方向侵蚀河床及河岸。
-
形态特征
河谷呈 陡峭的V型 ,谷坡陡峻,谷底接近河床,形成峡谷或隘口地貌。例如虎跳峡、九曲黄河的青年阶段。
二、发育中期(中游)
-
侵蚀类型
下蚀作用减弱, 侧蚀(水平侵蚀) 增强。河流开始横向扩展河谷,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呈现弯曲形态。
-
形态特征
河谷逐渐变宽,形成 宽V型 或 槽型 横剖面,河岸出现侧蚀堆积形成的凸岸和凹岸,形成曲流河床。典型地貌包括河漫滩平原和河曲。
三、发育后期(下游)
-
侵蚀类型
以 侧蚀 为主,河流进一步拓宽河谷。此时地下水补给增加,河流流速减慢,侧蚀作用主导河岸塑造。
-
形态特征
河谷变宽且弯曲加剧,形成 U型谷 。当侧蚀超过下蚀时,古河道可能被废弃,形成牛轭湖(如黄河下游)。
补充说明
-
地转偏向力 :在北半球向左偏转,南半球向右偏转,影响河流弯曲方向。
-
沉积作用 :中游形成冲积平原,下游形成三角洲,与侵蚀作用共同塑造河谷地貌。
以上阶段划分与河流所在流域(如内流区与外流区)及地质构造也有密切关系,但整体流程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