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的演变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幼年期(下蚀为主)
-
特征
河谷刚形成时,流速快、水量大,以垂直下切(下蚀)为主,形成深而窄的“V型”河谷。
-
形成机制
主要受地球内力(如地壳抬升)或外力(如海平面下降)驱动,河流携带大量泥沙,通过溶蚀作用加深河床。
-
典型地貌
河谷坡度接近30°,河床出现瀑布、跌水等侵蚀地貌,原始地面大部分保留于河间地带。
二、青年期(侧蚀增强)
-
特征
下蚀减弱,侧蚀(包括片蚀、沟蚀、块体崩落)开始显著,河谷逐渐展宽,形成“V型”向“U型”的过渡形态。
-
形成机制
河流流速减缓,侧向侵蚀力增强,导致谷坡物质被剥离并堆积在谷底,形成缓坡。
-
典型地貌
凹岸(侵蚀岸)和凸岸(堆积岸)开始形成,河流开始塑造牛轭湖等侧蚀地貌。
三、壮年期(侧蚀主导)
-
特征
下蚀基本停止,侧蚀成为主导,河谷进一步展宽,形成宽阔的“U型”河谷。
-
形成机制
河流能量主要用于侧向扩展,谷坡持续后退,河间地带被淹没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
-
典型地貌
凹岸堆积形成沙丘、冲积扇,凸岸形成河漫滩、凹岸形成深水湾。
四、老年期(堆积为主)
-
特征
侵蚀作用微弱,沉积作用占主导,河谷宽度达到最大值,形成平缓的准平原或河口三角洲。
-
形成机制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下游沉积,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貌,河曲发育明显。
-
典型地貌
可能残留小高地(如莫纳德诺克地貌),形成波状起伏的准平原。
补充说明
-
河流袭夺 :当两条河流侵蚀力差异显著时,侵蚀力强的河流可能切穿分水岭,形成河流劫夺现象。
-
人类活动影响 :如筑坝、引水等工程可改变河流侵蚀堆积平衡,加速或延缓地貌演变。
以上阶段并非严格线性,实际演变受地质构造、气候、植被等条件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