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市,其名称“凯里”系苗语音译,意为“木佬人的田”,苗语称木佬人为“凯”,田为“里”。以下是关于凯里这个名称的历史沿革:
-
历史背景:凯里在春秋时期属牂牁(zāng kē),战国、秦、汉两代和两晋、南北朝时属且兰,隋、唐时属宾化县,宋时属合江州。这些古地名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的行政归属和管理情况。
-
元明时期的演变:到了元代,凯里被称为麻峡(今麻江)县地,并设有凯里安抚司等土司机构。明代,凯里地区经历了多次行政变革,包括设立清平卫、安宁宣抚司等,后改隶都匀府。这些变革反映了明朝对西南地区的军事征服和行政管理加强。
-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变化:清代,凯里地区继续作为重要的行政区划存在,并经历了改土归流等政策影响。民国二年(1913年),因与山东省东昌府清平县重名,炉山县改为炉山县,凯里县丞也相应改称凯里分县。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凯里的行政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凯里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凯里被确定为州府所在地。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凯里县,设立凯里市(县级市)。这一变化标志着凯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凯里这个名称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见证了该地区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如今,凯里市已成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