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中国循证医学证据为核心,提出“分级、分期、分型”新理念,强化血压管理目标(如推荐一般患者血压降至<130/80 mmHg),并新增13项创新内容,包括中医药治疗、互联网医疗等中国特色实践。
-
诊断标准与分级优化
维持诊室血压≥140/90 mmHg的诊断标准,但首次将家庭血压(≥135/85 mmHg)和动态血压(≥130/80 mmHg)纳入诊断依据。保留3级高血压分级(因我国患者超2000万),并细化心血管风险分层(低危至很高危),强调对高危人群的靶器官损害监测。 -
治疗目标与生活方式干预
推荐一般患者(含65~79岁老年人)血压降至<140/90 mmHg,耐受者应<130/80 mmHg。生活方式干预大幅更新:基于中国研究,明确限盐(采用中国人群点尿评估公式)、戒烟限酒、混合运动(有氧+抗阻+呼吸训练)及心理压力管理(如正念冥想)的具体方案。 -
新增特色内容与实践
- 特殊表型管理:新增白大衣性高血压、夜间高血压等6类表型的个体化处理。
- 合并症拓展:覆盖认知障碍、抗肿瘤治疗等6种临床情况,以及结缔组织病相关高血压。
- 技术创新:纳入自动诊室血压测量、可穿戴设备及互联网医疗(如远程监测),推动分级诊疗。
- 中医药整合:首次将中医药列为降压治疗方法之一,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
-
靶器官保护与药物进展
新增“逆转靶器官损害”章节,强调定期评估心、肾等器官损伤。药物推荐新增替代盐、ARNI、SGLT2i/GLP-1RA等,并针对心率增快、高尿酸血症等新增危险因素提出干预措施。
总结:2024版指南立足中国人群数据,兼顾前沿技术与基层适用性,为高血压防控提供更精准、全面的实践框架。医疗从业结合患者个体特征,灵活运用分级分期策略,提升血压控制率与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