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起,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增19项内容,覆盖地方病防治、职业病监测、妇幼健康等重点领域,形成“12+19”服务体系,旨在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新增项目聚焦重大疾病防控与特殊人群健康需求,三大核心亮点包括:地方病与职业病防治列为年度刚性任务、贫困地区母婴健康服务全覆盖、应急防控体系专业化升级。
新增19项内容主要分为五类:一是疾病防控类,如地方病防治(碘缺乏病、氟中毒等)、职业病监测(辐射防护、重点职业病追踪)、重大疾病监测(禽流感、鼠疫等);二是妇幼健康类,包括农村妇女“两癌”筛查、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包发放、新生儿疾病筛查;三是应急保障类,如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运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四是生育支持类,涵盖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基本避孕服务;五是健康促进类,例如增补叶酸预防出生缺陷、健康素养宣传教育。
地方病与职业病防治作为新增刚性任务,要求每年完成监测与干预,覆盖全国31个省份。例如,职业病监测包含辐射防护与非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排查,地方病防治针对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实施区域化精准防控。妇幼健康服务则重点倾斜贫困地区,为832个县的婴幼儿免费发放营养包,并为农村妇女提供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及随访管理。应急体系升级通过46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的演练与装备维护,提升“平急结合”响应能力。
提示: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调整16项非刚性项目的实施节奏,但需确保服务标准统一。居民可通过基层医疗机构或电子健康档案查询具体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