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后铺设,镇压固定
小麦滴灌带铺设方法需结合播种工艺和滴灌系统要求,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铺设时间与设备选择
-
播种后铺设
应在播种完成后进行滴灌带铺设,利用宽幅镇压轮形成微垄沟,将滴灌带铺于沟内并镇压固定。
-
专用设备
使用带有导向轮和镇压轮的专用小麦播种机同步完成播种和滴灌带铺设,确保滴灌带与播种方向平行,与支管垂直。
二、铺设间距与布局
-
常规间距
-
普通小麦田滴灌带间隔60厘米,沙质土壤建议缩短至40厘米。
-
宽幅微垄沟播时,滴灌带与播幅3-5厘米,行距20厘米,沟幅10厘米,较常规行距增宽5厘米。
-
-
特殊调整
- 地形起伏较大时,调整滴灌带坡度,确保排水畅通。
三、安装与连接
-
支管系统
-
采用“支管+辅管+毛管”或“单支管+毛管”布局,支管直径63-110mm,辅管与支管平行,毛管末端用堵头或折叠封堵。
-
支管需垂直于干管,避免过度拉伸或弯曲导致渗漏。
-
-
滴灌带固定
-
使用夹子或接头连接滴灌带,确保接头密封性,防止漏水。
-
播种机镇压时同步拉伸滴灌带,避免机械损伤。
-
四、附加注意事项
-
防渗漏措施
-
滴灌带埋深2cm左右,覆盖薄膜防止磨损,接口处用密封胶加固。
-
安装120目过滤器过滤杂质,避免堵塞。
-
-
维护与调整
-
定期检查滴灌带伸缩性,热胀冷缩时预留1.5-2米富余长度。
-
根据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调整灌溉频率和量。
-
五、技术要点总结
-
机械化操作 :优先使用联合播种机同步作业,提高效率。
-
质量检查 :播种后人工检查滴灌带完整性,及时修补破损处。
-
季节性调整 :冬季种植时注意滴灌带保温,夏季避免高温时段作业。
通过规范操作与维护,可确保滴灌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实现节水高效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