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得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其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皆属“阳”,故称“咸阳”(“咸”意为“皆”);二是因商鞅在此设“咸亨”“阳里”两邑,秦孝公合并后得名。
-
山水俱阳说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咸阳地处九嵕山南麓、渭河北岸,两者均属“阳”位,“咸”字古义为“全、都”,故合称“咸阳”。这一说法因地理特征鲜明而广为流传。 -
地名合并说
考古发现秦都咸阳宫陶文铭文记载了“咸亨”“阳里”两名,学者推测商鞅变法时设此二邑,后秦孝公合并为“咸阳”。此说以实物证据支持,更具历史考据价值。
咸阳名称的两种渊源,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地理的智慧认知,也反映了秦国建都时的行政规划痕迹,成为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