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植被类型具有鲜明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涵盖从高山草甸、针叶林到高寒荒漠的多样生态系统,其独特性和生态脆弱性使其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
高山草甸与草原
西藏高原超过4000米区域广泛分布高山草甸,以蒿草、苔草等低矮草本植物为主,适应低温、强辐射环境,具备固土蓄水功能。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则发育高寒草原,紫花针茅、固沙草等耐旱植物通过根系网络维持土壤稳定性。
山地针叶林
藏东南河谷海拔2500-4000米区域集中分布暗针叶林,如云杉、冷杉和西藏红杉,林下苔藓层厚达20厘米,形成“天然水库”,对水源涵养和碳汇作用显著。
高寒灌丛与荒漠
海拔3500米以上区域常见常绿革叶灌丛,以杜鹃、高山柳为代表,通过密集枝叶减缓风雪侵蚀。西北部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的干旱区则以高寒荒漠植被为主,如垫状驼绒藜,覆盖度低于10%,体现极端环境下的生存适应性。
河谷人工植被
雅鲁藏布江中游等河谷地带通过引水灌溉发展出青稞、油菜和温带果树种植区,形成独特的高原农业景观,同时人工造林工程引入杨树、沙棘等树种改善局部生态。
西藏植被不仅是维系高原生态平衡的核心要素,更是研究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关键样本。保护其原生植被系统对维持亚洲水塔功能及物种基因库完整性具有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