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以下是对丹毒的详细解答:
一、病因
-
细菌感染:丹毒主要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也称为化脓性链球菌)引起。这种细菌通常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微小破损处侵入人体,如足癣、鼻炎、口腔炎等部位的病变都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
-
诱发因素:多种因素可能诱发丹毒,包括皮肤损伤(如擦伤、搔抓)、湿疹、足癣、慢性小腿溃疡等。营养不良、酗酒、免疫力低下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
-
前驱症状: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
皮肤表现:皮损好发于下肢和面部,表现为略高于皮面的红斑,边界清楚,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有烧灼感和疼痛。红斑可迅速扩大,有时可出现水疱、大疱或坏死。
-
淋巴结肿大:附近淋巴结常肿大且有压痛,如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三、诊断与鉴别
-
诊断依据: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结合病史,一般不难诊断。
-
鉴别诊断:需要与接触性皮炎、类丹毒和癣菌疹等皮肤病进行鉴别。
四、治疗
-
系统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10~14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
局部治疗:皮损表面可外用各种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等。可辅以物理疗法,如窄波紫外线照射等。
-
手术治疗:对于持续性硬性水肿等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五、预防
-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损伤和感染。
-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足癣、鼻炎等,以减少细菌入侵的机会。
-
提高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
丹毒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症状明显,诊断相对容易。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合理的预防措施是控制丹毒发生和发展的关键。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并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