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在古文中常作为秋日意象或药食象征,唐宋诗词多以其红果压枝、酒香入馔的形态抒怀咏物,而《尔雅》《本草纲目》等典籍则记载其古名“朹”及药用起源。
-
诗词中的山楂意象
唐代诗人白居易以“满红山楂枝,诗思转悠哉”描绘秋果缀枝的闲适,李白“山楂月满枝”渲染静谧夜色,苏轼更将山楂酒写入词中,体现其融入风雅生活的场景。李贺“江头楂树香”则借山楂香气点缀江南水乡的意境。 -
典籍中的命名与药用
《尔雅》称山楂为“朹”,明代李时珍考证其“赤色似柰,猴鼠喜食”的特性,并记载元代朱丹溪发掘其药用价值,使之从野果晋升为“要药”,常用于消食化瘀。 -
民俗与别称
古人以“猴楂”“鼠楂”命名,因动物嗜食其果;柳宗元诗中“伧父馈酸楂”反映其作为民间赠礼的习俗,展现药食两用的文化传承。
从诗词雅趣到药食智慧,山楂的古文记载既承载自然之美,亦体现古人观察与利用万物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