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于1939年夏季抵达昆明,并在当地求学、工作生活长达7年,直至1946年离开。 这段岁月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昆明成为其笔下“第二故乡”,诞生了《昆明的雨》《翠湖心影》等名篇,更见证了他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与中国建设中学的执教生涯。
1939年,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辗转赴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初到昆明时,他因疟疾高烧入院,仍坚持带病参加入学考试,最终成为联大“自由散漫却才华横溢”的学生代表。在联大期间,他师从沈从文,参与创办《文聚》杂志,奠定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1944年,因生计所需,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中国建设中学”任教两年。这段经历不仅是他走向社会的起点,还促成其与妻子施松卿相识,并创作《观音寺》《白马庙》等作品。他笔下的昆明美食(如汽锅鸡、过桥米线)和市井生活,皆源于此时期的细致观察。
1946年秋,汪曾祺离开昆明赴上海,结束与这座城市的七年羁绊。此后数十年,他多次在散文中追忆昆明雨季的明亮与温情,称其“使人动情”。昆明的人文风貌、饮食文化乃至方言俚语,均成为他文学宇宙中不可复制的底色。
若想感受汪曾祺笔下的昆明,不妨循其足迹探访西南联大旧址、翠湖或民强巷旧居,品味汽锅鸡与木香花雨,体会“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诗意。这座城与这位文人,早已在时光中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