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盐周的核心知识围绕“降低钠摄入,预防慢性病”展开,强调高盐饮食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的关联,倡导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并通过科学减盐技巧、食品标签识别、政策支持等方式推动全民健康行动。
-
高盐饮食的危害
长期过量摄入钠盐会导致血管内水分滞留,增加血压水平,进而提升中风、冠心病等疾病风险。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约300万死亡案例与高盐饮食直接相关。过量盐分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并加速钙流失,增加骨质疏松概率。 -
科学减盐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低于5克(约一啤酒瓶盖),但我国居民日均摄入量普遍超标(约9.3克)。减盐周提倡通过量化工具(如限盐勺)控制家庭烹饪用盐,并关注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 -
实用减盐技巧
烹饪时用酸味(柠檬、醋)或天然香料(葱、姜、蒜)替代部分盐,可降低味觉依赖。逐步减少用盐量,味蕾适应周期约2-4周。优先选择低钠盐(含钾替代钠),但肾功能异常者需遵医嘱。减少腌制食品、酱料及预包装零食的摄入频率。 -
识别食品标签中的钠含量
购买包装食品时,查看营养成分表的“钠”含量,选择每100克中钠含量≤120毫克的低钠产品。警惕“高盐陷阱”,如话梅、薯片、方便面的钠含量可能超过日推荐量的50%。 -
政策与公共行动
减盐周期间,政府及机构通过宣传低盐食谱、修订食品行业钠含量标准、推广校园减盐教育等措施,引导公众建立健康饮食习惯。部分国家已实施“盐税”政策,倒逼企业改良配方。
坚持减盐行动可降低20%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需个人、家庭与社会协同发力。建议定期监测血压,优先选择新鲜食材,并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活动,共同提升全民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