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是一句中国古代典故,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字面与引申含义
-
字面含义
该成语直译为“吃肉却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得肉的美味”。传说马肝(马的肝脏)有毒,食之会致人死亡,因此用“不食马肝”比喻对无关紧要或有害事物不加研究或涉足。
-
引申含义
后演变为比喻对专业领域或原则性问题不越界、不发表不当言论,强调“各人自扫门前雪”,即专注于自身事务,避免卷入是非。
二、出处与背景
该典故出自《汉书·辕固传》,原文为:“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意思是汉景帝用吃肉与吃马肝的比喻,劝谏学者不要空谈仁义道德,而应专注于实际学问。但后世误将“汤武受命”改为“马肝”,使成语演变为避讳敏感话题的代名词。
三、用法与示例
-
用法 :作谓语或定语,常与“各人自扫门前雪”等俗语搭配使用。
-
示例 :
“对于政治斗争,我向来奉行不食马肝的原则,只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
“他虽身处高位,但依然保持学术独立,真可谓不食马肝的典范。”
四、相关误解说明
部分资料误将“汤武受命”称为“文成食马肝死耳”,实为混淆。后者是西汉方士李少翁的悲剧故事,与本成语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