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冬季整体气温更可能呈现“暖冬”倾向,但受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现象的阶段性影响,不排除局部地区出现极端低温事件。气候预测需结合全球变暖背景、海洋温度震荡及大气环流变化综合分析,目前尚无确定性结论。
第一,全球变暖的长期影响主导趋势。 近50年地球平均温度持续升高,北极海冰融化加速,导致冬季冷空气南下路径更复杂。尽管短期可能出现寒潮,但长期数据显示冬季整体偏暖概率更大。
第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周期性作用。 若2025年冬季前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赤道海域异常升温),我国中东部可能出现暖冬;若发展为拉尼娜(同一区域异常降温),则冷冬概率上升。这两种现象的发生时间、强度及持续时间需通过后续监测确认。
第三,区域气候差异显著。 我国幅员辽阔,暖冬或冷冬的判断需以全国平均气温为标准。例如,2025年可能出现北方气温偏高、南方阶段性低温的情况,这与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互动密切相关。
第四,极端天气事件概率增加。 全球变暖加剧气候系统能量失衡,即使冬季整体偏暖,仍可能因极地涡旋分裂、急流扰动等引发短时强降温、暴雪等极端天气,需警惕“暖冬中的冷事件”。
综合来看,2025年冬季气温预测需依赖临近季节的气候模型更新。公众可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月度及季度展望,结合实况数据动态调整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