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全食时月亮确实会呈现红色,这是因太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短波蓝光被散射,而长波红光折射到月球表面形成的现象,俗称“红月亮”或“血月”。关键亮点:①月全食的红色源于地球大气对阳光的筛选作用;②全食阶段月亮并非完全消失,而是暗红色;③这种现象每年仅出现1—2次,观测时机珍贵。
-
红光折射的科学原理
当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时,太阳光需穿过地球大气层边缘才能抵达月面。大气分子会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绿光,而红光因波长较长,穿透力强,最终被折射到月球上,使其呈现古铜色或暗红色。这一过程类似日出日落时天空泛红的原理。 -
月全食的阶段性变化
月全食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仅在“食既”到“生光”的全食阶段(约1小时)月亮会变红,其他阶段仅部分变暗或呈现灰黑色。 -
观测条件与罕见性
月全食全球每年最多发生3次,但受地理位置限制,同一地区平均每2—3年才能看到一次。例如2025年全球有两次月全食,但我国仅9月7日—8日夜间可全程观测。
总结:月全食的红月亮是天文与物理共同塑造的奇观,下次遇到时不妨留意其色彩变化,感受宇宙的奇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