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最早的少数民族是黎族,其历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作为百越族分支“骆越”的后裔,黎族以独特的方言、文身习俗和“三月三”节庆文化闻名,是海南独有的世居民族。
-
历史渊源
黎族先民源自古代越族的“骆越”分支,西汉文献已记载其为海南土著。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三亚落笔洞)印证了黎族早在殷商之际便定居海南,使用石器从事农耕、渔猎,并保留断发文身、干栏式建筑等百越遗风。 -
语言与分布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分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对外自称“赛”。现主要聚居在海南中南部陵水、保亭、五指山等9个市县,人口约150万(2022年数据),部分散居儋州、琼海等地。 -
文化特色
- 文身习俗:妇女纹面为古越人遗风,曾用于族群标识。
- 传统节日:农历“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节日,青年男女对歌传情,纪念祖先;另有“牛节”“山栏节”等农耕祭祀活动。
- 纺织技艺: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活化石”,龙被、双面绣等工艺曾为历代贡品。
-
社会演变
汉代设立郡县后,黎族逐渐从母系氏族过渡至阶级社会,明清时期沿海地区与汉族融合加深,仅五指山腹地保留共耕制残余。1957年创制拉丁字母黎文,现代黎族多通汉语。
作为海南最早的开拓者,黎族的文化遗产是热带岛屿文明的重要见证,其语言、节庆与手工艺至今仍是民族文化的鲜活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