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稻不如两季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条件来解释: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适用性
-
固定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的矛盾
在传统农业技术条件下,土地、设备、水利和肥料等固定生产要素的总量是有限的。将两季稻改为三季稻,虽然增加了种植周期和劳动、种子的可变生产要素投入,但并未增加固定要素的总量。
-
边际产量递减的必然结果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固定要素不变,可变要素持续增加时,最初阶段边际产量递增,但达到一定程度后边际产量开始递减。三季稻因可变要素(如肥料、水利资源)过度使用,导致这些要素的边际收益下降,最终使总产量低于两季稻。
二、具体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上升
-
土地肥力下降
三季稻对土地的连续种植导致肥力消耗加剧,而土壤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实验数据显示,江苏省邗江县1980年两季稻每亩产量达2014斤,三季稻仅1510斤,差距显著。
-
资源边际效用降低
设备、肥料、水利等资源在两季稻中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每次使用的效率更高。三季稻因种植频率提高,这些资源的边际效用下降,进一步抑制了总产量的提升。
三、实际案例与政策调整
-
四川省的调整经验
四川省曾尝试将三季稻改为两季稻,结果全省粮食产量反而增加,说明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适度减少种植周期反而有利于提高总产量。
-
历史教训
1958年“大跃进”期间过度推广三季稻,因忽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导致人均产量大幅下降,成为反面教材。
四、补充说明
虽然三季稻单次种植周期缩短,但全年光照时间并未增加,光合作用总量有限,且种植次数增加导致管理成本上升(如发芽、病虫害防治等),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了最终产量表现。
三季稻不如两季稻的根本原因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的典型体现,以及资源过度利用带来的边际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