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圩日是中国民间流传千年的传统集市活动,以定期聚集交易为核心,兼具经济、社交与文化多重功能。 其核心亮点在于价格实惠、商品多样、民俗氛围浓厚,既是农户自产自销的重要渠道,也是城乡物资交流的桥梁。随着时代发展,赶圩日更融合直播带货、文旅体验等新形式,焕发新生机。
赶圩日的周期灵活多样,北方多称“赶集”,南方则叫“赶圩”“赶场”。传统上按农历日期循环,如“一四七”“二五八”等,部分地区甚至以生肖或庙会为节点。这种固定日期的聚集,既方便农户安排生产,也形成稳定的交易预期。商品种类涵盖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日用百货,从新鲜蔬果到特色小吃,从农具到服饰,几乎无所不包。例如云南的“三八街”百年不衰,深泽县的年货大集更是红火,腊月里春联、肉糕等年味商品琳琅满目。
赶圩日的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价值。价格优势是首要吸引力,农户省去摊位费和管理成本,消费者能以超市2/3的价格买到更新鲜的食材。社交属性同样关键,墟日成为亲友相聚、青年相亲的场合,甚至衍生出戏曲表演、杂技等民俗活动,如安徽长官镇将杂技非遗与市集结合,吸引游客超70万人次。文化传承意义深远,从唐宋“草市”到现代“云赶集”,赶圩日始终是民间经济的缩影。
现代赶圩日正经历创新转型。山东里岔镇农户通过直播带货,单场销售额突破5000元,线上顾客反向带动线下集市人流;深泽庙会引入游乐嘉年华和特色小吃,让传统与时尚共存。这些变化显示,赶圩日已从单纯交易升级为融合电商、文旅的复合场景,既保留烟火气,又契合年轻群体需求。
赶圩日既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当下的民生窗口。无论是为了一碗羊肉米线的乡愁,还是体验砍价的乐趣,赶圩日总能让人感受到最质朴的生活热情。下次若遇见墟日,不妨去逛逛——那里有最地道的风物,最鲜活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