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后持续寒冷的主因是气候系统的剧烈波动,包括拉尼娜现象回归、极地涡旋异常南下以及暖冬后的气候反弹效应。这种异常低温不仅打破了传统春节回暖的预期,更凸显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的复杂性。
-
拉尼娜现象与冷暖交替
2024年冬季受厄尔尼诺影响出现暖冬,但2025年初拉尼娜现象快速回归,导致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下降。这种转变引发大气环流调整,推动北极冷空气大规模南下,形成春节后的持续寒潮。暖冬与寒冬的剧烈切换,正是厄尔尼诺-拉尼娜交替期的典型特征。 -
极地涡旋失控与寒潮强度
北极极地涡旋在2025年1月至2月出现分裂和南移,冷空气核心直接侵入中纬度地区。东西伯利亚的极寒空气在春节后通过“中路南下”影响我国,冷源强度达今冬峰值,且移动速度极快,48小时内从内蒙古覆盖至华南,导致全国性骤冷。 -
暖冬蓄能后的气候反弹
2024年冬季偏暖为冷空气南下预留了更大的降温空间。前期高温使西伯利亚冷库积蓄能量,而春节后阻塞高压崩溃,冷空气爆发式释放。气象数据显示,北方部分地区春节后气温较常年偏低3-7℃,南方因水汽配合出现雨雪,体感温度更低。 -
全球变暖的连锁反应
长期变暖削弱了西伯利亚冷空气强度,但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2025年春节后的极端低温,实则是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紊乱的结果——北极升温导致极涡减弱,冷空气更易偏离极地南下,形成“暖北极-冷大陆”的异常模式。
面对这种气候新常态,公众需警惕“倒春寒”对农业和健康的威胁。建议关注中长期天气预报,及时调整春播计划,并做好防寒储备。气候变化已让季节边界模糊,唯有科学认知与主动适应,才能应对未来的天气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