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草是一种菊科野生草本植物,全株覆盖白色绵毛,叶片形似菊叶但较小,开黄色絮状小花,清明时节萌发的嫩叶带有绵密白毛,民间常采摘制作清明粑粑。其关键识别特征包括:茎叶密布柔软白毛、匙状倒披针形叶片、簇生黄色头状花序,且多生长于田野、山坡等湿润处。
-
形态细节:植株高10-40厘米,茎直立或基部斜生,叶无柄,两面均被白色棉毛,头状花序密集于枝顶,花冠淡黄色,瘦果倒卵形带乳头状突起。春季新叶尤为绵软,触感如绒。
-
生长习性: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及西南等地,常见于低海拔稻田、路旁或河岸,适应性强,耐贫瘠土壤,花期1-4月,果期8-11月。
-
混淆辨识:易与艾草混淆,但清明草叶片更小、毛茸更密,且无艾草的浓烈香气。其金黄色花序与菊科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野菜。
-
实用价值:嫩叶可食用,传统用于制作青团或煮水药用,兼具化痰止咳、祛风湿等功效,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
清明时节若在野外遇见此类植株,观察白毛与黄花特征即可初步判断。注意采摘时选择无污染环境,并确认无农药残留,以保障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