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寒是万病之源”,因其阴冷、凝结、阻滞的特性会破坏人体阳气与气血运行,轻则手脚冰凉、腹泻乏力,重则引发关节痛、肿瘤甚至癌症。寒邪分内寒(体虚生寒)与外寒(环境受凉),且易与风、湿结合形成更复杂的病症,如风寒感冒或寒湿关节炎。现代人熬夜、贪凉、久坐等习惯更易助长寒邪入侵,需从保暖、饮食、作息等多方面驱寒养生。
寒邪的致病机制
- 伤阳气:寒为阴邪,直接削弱人体温煦功能,导致怕冷、疲倦、脏腑功能衰退。阳虚体质者尤其易受寒邪侵袭,形成恶性循环。
- 凝气血:寒性凝滞,阻碍气血流通,引发疼痛(如胃痛、关节痛)或瘀堵,长期可能发展为囊肿、肿瘤。
- 收引筋脉:寒邪使筋脉收缩,出现抽筋、麻木或毛孔闭塞,郁热难散则表现为“虚火”(如口疮伴随畏寒)。
现代人寒邪入侵的高危因素
- 外寒:空调直吹、淋雨涉水、穿衣单薄(露脐、露踝)使寒气从头部、肩颈、关节侵入。
- 内寒:嗜食冷饮、生冷海鲜损伤脾胃阳气;熬夜耗损肾阳,导致宫寒、腹泻等。
驱寒关键提示
日常可通过晒太阳(尤其背部)、艾灸(大椎、命门穴)、泡脚(加姜或艾草)温补阳气;饮食多选坚果、羊肉、韭菜等温热食材;避免汗后直吹冷风。体寒者需长期调理,兼顾运动与情绪管理,打破“寒→瘀→堵”的病理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