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改名方案的核心争议在于是否应放弃现有名称,恢复历史地名“汝南”或采用象征地理中心的“天中”,以提升城市文化认同与经济价值。
-
历史渊源与文化认同
驻马店原名“苎麻”,明代因驿站功能得名,但民众普遍认为其缺乏历史厚重感。而“汝南”作为西汉郡名,涵盖蔡国、袁氏望族等历史符号,更易唤起文化共鸣。天中则源自《禹贡》“豫州之中”的定位,与现存天中山、周公测景台等遗迹呼应。 -
经济与社会效益
改名“汝南”可吸引客家人寻根投资,强化与闽粤地区的经济纽带;“天中”则利于旅游品牌塑造,如“天中文化节”等IP开发。但需权衡行政成本(如证件更新、地图修订)与短期混乱风险。 -
政策可行性
官方曾于2000年申请“天中市”未果,因涉及“天下之中”的政治敏感性。相比之下,“汝南”已有襄樊更名襄阳的先例,且与现存汝南县不冲突(类似长沙市与长沙县)。 -
民意分歧
部分市民认为“驻马店”已形成现代身份认同,改名可能割裂历史连续性;另一派则主张通过更名洗刷“土气”标签,重塑城市形象。
更名并非万能药,需综合评估文化传承、经济收益与执行成本。若推进,建议优先考虑“汝南”,兼顾历史底蕴与实操性;同时加强本地文化挖掘,避免“改名易,兴城难”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