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期
枯水期是指流域内地表水流减少、主要依赖地下水补给的时期。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基本定义
-
核心特征
枯水期表现为地表水体(如河流、湖泊)水位降至枯水位以下,需依赖地下水维持生态平衡。
-
与丰水期的对应关系
枯水期与丰水期相对,丰水期则是地表水流充沛、洪水频发的阶段。
二、时间与空间特征
-
时间范围
通常从秋季开始,延续至次年春季,但具体划分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异。例如:
-
北方地区 :12月至次年3月
-
南方地区 :4月至次年5月
-
长江流域 :12月至次年4月
-
-
空间差异
不同流域的枯水期长短不同,受降水模式、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例如台湾基隆、台中、高雄的枯水期分别为4-8月、10-2月、10-4月。
三、形成原因
主要与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有关,受以下因素影响:
-
气候条件 :干旱、少雨季节易形成枯水期
-
地形地貌 :高原、盆地等地区因蓄水能力较弱,更易出现枯水现象
-
人类活动 :过度开发、水利工程等可能改变地表水循环
四、影响与应对
-
对水运的影响
表面航道变浅、流量减少,可能引发通航限制或船舶搁浅。
-
生态与农业影响
水资源短缺导致植被退化、农业减产,需依赖地下水或跨流域调水。
-
应对措施
包括建设水库、跨流域调水工程、推广节水技术等。
五、其他含义
在特定语境中,“枯水期”被引申为:
- 追星文化 :指粉丝群体因偶像作品断更而产生的焦虑期,例如“官方这对cp表现无梗无新作,导致无粮可产”。
但此含义属于网络亚文化现象,与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枯水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