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春寒”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初春时节特有的微寒天气现象。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
“峭” :本义为山势高峻,引申为微寒、刺骨。如“峭壁”(高峻的山崖)。
-
“春寒” :指春季的寒冷天气,尤以初春为典型。
-
整体 :形容初春时节天气微寒,寒意刺骨,常伴风寒交加之象。
二、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出自宋代释普济的《五灯会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这句话通过夸张手法表现初春严寒对年少者的考验,成为后世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意象。
三、用法与近义词
-
用法 :可作谓语、定语,如“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
近义词 :春寒料峭、料峭轻寒。
-
反义词 :春暖花开、和风细雨。
四、相关示例
-
文学创作 :
“料峭春寒里,独行寻旧梦,满眼荒凉意。”
-
自然描写 :
“一夜朔风呼啸至,气温骤降至-15℃,料峭春寒考验着耐寒的生灵。”
五、补充说明
“峭”字在成语中既点明寒意,又隐含初春万物复苏的矛盾感,使意境更具层次感。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学赏析,可参考宋代诗词中类似意象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