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
3月28日属于 仲春 。具体划分如下:
-
早春
-
2月初至3月初(农历正月、二月)
-
北半球对应公历3月下旬至4月,南半球为9月下旬至12月。
-
-
仲春
-
3月初至4月初(农历二月)
-
包含惊蛰(约公历3月5/6日)和春分(约公历3月20/21日)两个节气。
-
-
暮春
-
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农历三月)
-
特点: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进入盛期。
-
总结 :3月28日处于3月初至4月初的时间段,符合仲春的划分标准。
3月28日属于 仲春 。具体划分如下:
早春
2月初至3月初(农历正月、二月)
北半球对应公历3月下旬至4月,南半球为9月下旬至12月。
仲春
3月初至4月初(农历二月)
包含惊蛰(约公历3月5/6日)和春分(约公历3月20/21日)两个节气。
暮春
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农历三月)
特点: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进入盛期。
总结 :3月28日处于3月初至4月初的时间段,符合仲春的划分标准。
3月份在中国农历中被称为“季春”或“晚春”,是春季的末尾阶段。以下是具体介绍: 农历春季的划分 初春 :又称孟春、早春,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即农历正月。 仲春 :指惊蛰到清明之间,即农历二月。 晚春 :指清明到立夏之间,即农历三月。 气象学上的春季划分 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春天的范围大约是公历的2月4日到5月5日。 3月份在农历中属于晚春
“双春润二月”指的是在农历年中出现两个二月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闰二月”,而当这一年同时有两个立春时,则称为“双春年”。具体介绍如下: 闰二月的含义 出现频率 :闰二月出现频率仅次于闰三月,一般每隔19年出现一次。 出现原因 :为了使农历年与回归年保持同步,避免农历年月与四季脱节,因此会在农历中增加一个闰月,即闰二月。 双春年的特点 气候特征 :双春年可能会有“春寒逢秋旱”的现象
农历一月、二月、三月 孟春、仲春、暮春是中国古代对春季不同阶段的划分,具体指农历月份如下: 孟春 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即 农历正月 (约公历2月3-5日立春至惊蛰期间)。 - 特点:万物复苏,气温回升,是农业生产的起始阶段。 仲春 指春季的第二个月,即 农历二月 (约公历3月5-7日惊蛰至春分期间)。 - 特点:春意渐浓,适合播种和农业活动。 暮春 指春季的末期,即 农历三月
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指春季的中期与末期交界时段,具体解析如下: 一、时间划分 仲春 指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此时段通常包含清明节(公历4月4-6日)和谷雨节气(公历4月19-21日)。 暮春 指春季的末期,即农历三月。传统上暮春包含清明后至立夏前的时段,具体节气为清明和谷雨。 “仲春与暮春之交” 即仲春(农历二月)与暮春(农历三月)的过渡时期,大致对应公历4月下旬至5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