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最初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两首高雅乐曲名称,后成为高雅音乐的代名词,与音乐直接相关。其典故出自《楚辞·对楚王问》,通过“曲高和寡”的对比,凸显音乐审美中雅俗分野,并衍生为衡量艺术价值的经典隐喻。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
音乐本源
《阳春》《白雪》原为春秋时期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创作的琴曲,后演变为琵琶名曲。旋律以清新流畅、轻快明快的节奏描绘初春景象,分七段结构(如《独占鳌头》《风摆荷花》),运用泛音、扫弦等技法展现生机活力。 -
典故与审美分层
宋玉以“郢中歌者”的故事揭示音乐接受度差异:唱《下里巴人》时和者数千,而《阳春白雪》仅数十人应和。这一现象被概括为“曲高和寡”,成为后世评价艺术高雅性与受众局限性的核心标尺。 -
文化符号的延伸
从具体乐曲到抽象概念,“阳春白雪”逐渐泛指高深艺术,与“下里巴人”构成雅俗对立。毛泽东曾提出二者统一论,试图调和艺术普及与提高的矛盾,反映其社会意义的扩展。 -
古今演绎差异
古曲《阳春白雪》与典故中的歌曲无直接关联,元代散曲中曾出现同名悲调,而现存琵琶曲多为明清改编版,风格已转向轻快,体现艺术流变的复杂性。
理解“阳春白雪”需兼顾其音乐实体与象征意义,既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也是探讨艺术价值与受众关系的永恒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