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争议核心人物是前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他自2010年起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禁放提案,最终推动2016年“禁燃令”实施。关键争议点包括环保与安全考量(减少污染、火灾、噪音)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近年多地政策已从“全面禁放”转向“限放”,但公众对“年味”流失的质疑持续发酵。
杨凯生作为金融专家跨界提案禁放烟花,理由集中于四大方面:一是春节期间集中燃放导致空气污染加剧,PM2.5和有害气体浓度飙升;二是爆炸事故和火灾风险居高不下,医院炸伤病例频发;三是夜间噪音扰民,影响老人儿童休息;四是环卫负担骤增,垃圾清理压力大。数据显示,禁放后空气质量与安全事故率确有改善,但民众认为“汽车尾气污染更严重却未被禁止”存在双标。
反对声浪认为禁放政策过度牺牲文化传承。烟花爆竹有2000多年历史,是驱邪纳吉的象征,韩国甚至将燃灯会(含烟花元素)成功申遗,加剧国内“文化流失”焦虑。部分地方政府尝试折中方案,如划定集中燃放区或放宽农村限制,但执行标准不一引发混乱。2025年河南、昆明等地已实行“禁改限”,允许特定时段燃放,反映政策弹性化趋势。
当前争论本质是环保责任与民俗情感的博弈。专家主张“弊大于利”,需坚持禁放;民众呼吁“分级管理”,保留文化符号;企业则加速研发环保烟花寻求平衡。未来政策需兼顾科学监管与人文需求,例如推广低污染产品、设定燃放“白名单”时段,而非简单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