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原则,源自《黄帝内经》,强调通过调整饮食和作息习惯来维护身心健康。具体含义如下:
一、饮食有节
-
节制饮食
饮食需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过度进食会损伤脾胃功能,导致消化系统负担过重,易引发疾病。建议每餐七八分饱,细嚼慢咽,避免边吃边玩或过度依赖零食。
-
饮食有规律
需按时进餐,保持三餐规律,避免饥一顿饱一顿。一日三餐应与自然节奏同步,例如早餐在7-8点,午餐12-13点,晚餐18-19点。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会打乱胃肠消化节律,增加胃肠疾病风险。
-
饮食有质量与卫生
选择新鲜、干净的食物,避免食用霉变或污染食品。五谷杂粮、蔬果应多样化搭配,保证营养均衡。
二、起居有常
-
顺应自然作息
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夏季早睡早起,冬季适当晚睡。夜晚11点前入睡、7点左右起床,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身体器官修复和免疫力提升。
-
生活规律与心态平衡
每日活动应张弛有度,避免过度劳累或长期熬夜。保持居住环境整洁舒适,减少压力源,通过冥想、运动等方式调节身心状态。
三、综合意义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强调形神合一,通过调节身体机能达到健康长寿。长期坚持可提升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并促进精神愉悦。若能将此原则融入日常生活,即使年龄增长也能保持较好的身体状态。
(注:引用《黄帝内经》原文“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进一步阐释了饮食与作息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