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鸩止渴”是正确的成语写法,而“饮鸠止渴”是常见的错误用法。“鸩”(zhèn)指传说中的毒鸟,其羽毛浸泡的酒有剧毒,成语比喻用有害方法解决眼前困难而忽视严重后果。以下是关键辨析与延伸解读:
-
字形与读音
“鸩”(zhèn)与“鸠”(jiū)字形相似但含义迥异。“鸩”为毒鸟,如《后汉书》记载“止渴于鸩毒”;“鸠”指斑鸠等无害鸟类,如“鸠占鹊巢”。输入法可能误联想过“饮鸠止渴”,但实际无此成语。 -
成语出处与含义
成语源自《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以毒酒解渴比喻急功近利的危害。近义词如“剜肉医疮”“涸泽而渔”,反义词如“深谋远虑”。 -
常见误用原因
- 字形混淆:两字均为“鸟”部,但“鸩”右下为“冘”,“鸠”为“九”,书写或输入易混。
- 词义误解:误将“鸠”代入语境,导致逻辑不通(鸠鸟无毒,无法引申为“致命方法”)。
-
正确使用场景
适用于批评短视行为,如企业恶性竞争、个人透支健康等。例句:“靠借贷消费是饮鸩止渴,终将陷入债务危机。”
总结:牢记“鸩”为毒鸟,避免误写误用。若遇不确定的成语,建议查证权威词典或古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