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发病急、死亡快、排绿色稀粪为特征,常见高热(42-44℃)、呼吸困难、关节肿胀等症状。防治需分群管理、疫苗接种,磺胺类与抗生素联合用药可有效控制,但需足量足疗程避免复发。
症状表现
- 急性型:肥胖鸭易感,精神萎靡、缩头昏睡,体温骤升,拒食喜饮,排黄绿色腥臭稀粪,口鼻流黏液,喙蹼发紫,常1-3天内死亡。
- 慢性型:多由急性转化,关节肿胀跛行,消瘦腹泻,病程数周,产蛋鸭易发卵黄性腹膜炎。
- 最急性型:无前兆突然死亡,常见于高产鸭群。
防治措施
- 饲养管理:雏鸭、成鸭分群饲养,避免从疫区引种;隔离新鸭15-30天,环境消毒(氯制剂或过硫酸氢钾)。
- 药物治疗:磺胺嘧啶(0.4-0.5%拌料)或土霉素(0.05-0.1%饮水)连用3-5天;青霉素肌注(3-5万单位/只,每日2次)。慢性病例可加用关节消炎药。
- 免疫接种:疫区使用禽霍乱灭活苗(2ml/只)或弱毒苗,免疫期3-4个月。
总结
鸭霍乱防控需结合早发现、强管理与科学用药,避免断水断料等应激。发病后立即隔离病鸭,死禽深埋,全场消毒可显著降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