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
“一日不劳一日不食”是佛教禅宗的重要思想,其出处和内涵可综合以下信息:
一、核心出处
- 禅宗祖师倡导
该思想最早由唐代高僧 百丈怀海禅师 提出,是其农禅并重理念的核心体现。禅宗强调通过劳动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觉悟,认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既是行为规范,也是修行方法。
- 文献记载
-
《景德传灯录·百丈怀海禅师》记载,百丈以身作则,即使无劳作需求也坚持劳作,以此教育弟子要“忘飡”,从而流传出此语。
-
宋代王楙的《野客丛书·俗语有所自》提到,《史记·赵世家》中已有类似表述“一日不作,百日不食”,但禅宗将其提升为修行哲学。
二、思想内涵
- 劳动与觉悟
禅宗认为劳动是修心的重要途径,通过身体力行体验生命的真谛,达到“心无杂念”的境界。这种劳动观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而非单纯追求物质满足。
- 破除迷信
该思想反对盲目崇拜与逃避现实,主张直面生命无常的本质,通过自律与实践实现自我超越。
三、历史影响
-
禅宗特色 :成为农禅合一理念的代名词,贯穿禅宗修行与日常生活。
-
文化象征 :体现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被历代文人墨客引用。
“一日不劳一日不食”既是佛教禅宗的实践准则,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劳动与精神修行的经典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