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作为珠江水系西江干流上游,鱼类资源丰富且多样,目前已记录122种鱼类,包括鳙、鲢、鲤、鲫等常见经济鱼种,以及斑鳠、长臀鮠、鳤鱼等珍稀濒危物种,其中特有鱼类占比高达40%,堪称珠江流域的“水生生物基因库”。
-
经济鱼种与外来物种
水库区域以鳙、鲢、鲤、鲫、尼罗罗非鱼、鲮鱼为主,其中尼罗罗非鱼因适应力强成为优势外来种。太湖新银鱼、斑点叉尾鮰等外来物种通过人为引入或自然扩散已形成稳定种群。 -
珍稀与特有鱼类
红水河是斑鳠(芝麻剑)、长臀鮠、鳤鱼等极危物种的核心栖息地,其中鳤鱼被列为省级保护动物,其出现被视为流域生态健康的标志。瓣结鱼、南方白甲鱼、暗色唇鲮等特有鱼种对水质要求极高,多分布于支流急流环境。 -
生态保护与挑战
梯级水电站建设改变了鱼类栖息环境,导致静水型鱼类增多而激流型种类减少。目前通过仿生态鱼道、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如人工繁育长鳍光唇鱼)等措施缓解生态压力,禁渔政策亦助力资源恢复。
提示:保护红水河鱼类多样性需减少非法捕捞、控制外来物种扩散,公众可通过举报违法捕捞行为参与生态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