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保护鱼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珍稀特有鱼类,这些鱼类的保护工作通过增殖放流、人工繁育及流域协同保护等措施实施:
一、国家二级保护鱼类
-
乌原鲤
多次被列为广西重点保护对象,2023年广西红水河段通过人工繁育技术实现规模化放流,设计年放流规模34万尾。
-
长臀鮠
属于易危级别保护动物,2023年通过人工繁育技术突破繁殖难题,与乌原鲤共同构成红水河核心保护物种。
二、其他珍稀特有鱼类
-
三角鲤
2024年新增放流品种,与乌原鲤、长臀鮠等共同推动红水河生态修复。
-
唐鱼
2023年广西贵港市保育中心成功实现人工繁育,突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繁殖技术瓶颈。
-
长鳍光唇鱼
2023年5月中国首次实现人工繁育,2024年通过增殖放流技术回归自然环境。
三、人工繁育与保护模式
-
广西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
作为国内首个政府搭建、企业参与、梯级运营的保育机构,承担着多种珍稀鱼类的繁育与放流任务,涵盖三角鲤、长臀鮠、卷口鱼等。
-
流域协同保护模式
2023年珠江委与广西相关部门、水利枢纽共同推动成立保育中心,整合资源修复水生态环境,提升流域生物多样性。
四、保护意义
通过增殖放流和人工繁育,红水河珍稀鱼类种群数量得以恢复,生态平衡逐步改善。例如,2024年来宾段新增乌原鲤、长臀鮠等物种,进一步丰富了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心的建立为流域水生态保护提供了科技创新平台。
以上保护措施体现了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多方协作,为珠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