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期楚国的高雅乐曲,现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常与“下里巴人”形成雅俗对比。其核心内涵在于艺术性与大众接受度的辩证关系,既强调作品的高雅价值,也暗含“曲高和寡”的现实困境。
-
历史渊源与典故
成语出自战国楚人宋玉的《对楚王问》,通过“《阳春》《白雪》和者数十人”与“《下里》《巴人》和者数千人”的对比,揭示艺术层次与受众范围的矛盾。宋玉借此自喻才德不被世俗理解,后成为高雅文化的代名词。 -
现代语义与用法
如今多用于两类语境:一是形容文艺作品(如古典音乐、严肃文学)艺术性高但受众有限;二是形容人的审美品位超脱大众,如“他的收藏如阳春白雪”。反义词“下里巴人”则代表通俗文艺。 -
文化启示与争议
该成语引发对艺术普及与提高的思考。毛泽东曾提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强调高雅艺术需兼顾大众化。而北宋沈括则质疑典故逻辑,认为“和者寡”未必因作品高深,可能仅是受众不熟悉。 -
跨领域延伸应用
古琴曲《阳春白雪》虽与成语同名,但实际表现初春景象,二者无直接关联。现代亦有同名音乐游戏,将诗词与流行曲风结合,尝试打破雅俗界限,体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总结:理解“阳春白雪”需兼顾历史语境与现代适用性,其价值不仅在于定义高雅,更在于启发艺术创作如何平衡深度与传播,实现“曲高不和寡”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