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舟蛾是一种危害杨树、柳树的主要食叶害虫,其发生规律具有明显的世代重叠性,一年可繁殖3-5代,以蛹越冬,7-8月高温多雨季节为暴发高峰期,幼虫群集取食叶片,易造成大面积灾害。
-
世代与时间分布
杨小舟蛾在北方地区一年发生3-4代,南方如徐州地区可达5代。越冬蛹集中在枯枝落叶层或表土下,翌年4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并产卵。各代幼虫危害期分别为:第一代5月上旬,第二代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三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四代9月上中旬。高温条件下发育周期缩短,世代重叠现象显著,尤其是第3-4代常同时出现,导致虫口密度激增。 -
生活习性
成虫具趋光性,夜间活动,单雌产卵300-500粒,卵块多分布于叶背。初孵幼虫群集啃食叶肉,残留网状叶脉;3龄后分散暴食,老熟幼虫吐丝缀叶化蛹。7-8月高温干旱时,虫害最易暴发,2-3天内可吃光整株叶片,形成“光杆树”。 -
环境影响因素
气候是主要驱动因素:持续高温(>35℃)加速幼虫发育,多雨则抑制成虫羽化。纯林种植、落叶堆积等环境会提供越冬场所,增加次年虫源基数。
防治提示:结合虫情监测,重点防控第1-2代以压低基数,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生物防治(赤眼蜂、苏云金杆菌)与化学喷雾(灭幼脲)协同应用。冬季清理落叶、翻耕土壤可减少越冬蛹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