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薯都指的是 甘肃省定西市 ,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核心优势与称号 地理与历史优势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西秦岭交汇地带,年平均气温6.3℃,年降水量380毫米,土壤富含钾元素,是中国最适宜马铃薯种植的三大区域之一。 产业规模与地位 种植面积超300万亩,总产量达500万吨,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马铃薯产量首位。 2022年马铃薯产业产值超225亿元,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内蒙古乌兰察布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被誉为“中国薯都”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近年来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400万亩左右,年产量达到40亿公斤,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和10%,成为全国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产业在该市逐步形成了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格局,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2008年,农业部认证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地理标志
乌兰察布 中国马铃薯之都的称号由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获得,具体情况如下: 一、官方认定与荣誉 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 2009年3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授予乌兰察布市“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该称号源于乌兰察布市在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及产业综合产值方面均居全国首位。 地理标志产品 “乌兰察布马铃薯”被农业部认证为地理标志产品,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二、产业基础与优势
中国在不同地区有多个以红薯(甘薯)闻名的称号,以下是主要分布地区及其特色: 一、山西忻府区 称号 :中国甘甜红薯之乡 特色 种植历史悠久,是山西省乃至全国主要红薯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超2万亩,产量和品质均居全省前列; 2019年9月获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认证,成为“中国甘甜红薯之乡”,与“杂粮之都”并称; 产业涵盖种植、加工、旅游等多领域,品牌效应显著。 二、河北灵寿县 称号 :中国红薯之乡
乌兰察布的名称由来与历史沿革紧密相关,主要包含以下要点: 一、名称含义 乌兰察布是蒙古语词汇,意为“红色山口”(蒙古语:乌兰察布,即“红色崖口”)。这一名称源于清代康熙年间蒙古四部六旗的会盟活动,盟址位于今呼和浩特市东北的大青山脚下,因该地有乌兰察布河穿过而得名。 二、历史沿革 古代部落活动 战国时期,乌兰察布地区为赵国和匈奴的领地。秦朝设置云中、代郡、雁门三郡后,该区域仍属匈奴控制。 西汉时期
乌兰察布的简称是“乌盟”。以下是乌兰察布的相关信息: 简称由来 “乌兰”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察布”意为“山的两翼高地”,因此乌兰察布可以理解为“红色崖口”。 历史背景 乌兰察布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乌兰察布盟的一部分,这个名称起源于清朝初期的会盟制度。乌兰察布盟在清朝康熙年间形成,由先后归附清廷的蒙古四部六旗首次会盟于四子王旗境内而得名。 以上信息提供了关于乌兰察布简称及其由来的详细解释
乌兰察布市地形多样,拥有丰富的山脉景观,主要山脉包括: 一、自然山脉 阴山山脉 横贯乌兰察布中部,由大青山、灰腾梁等支脉组成,平均海拔900-1300米,最高峰2300米,是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古代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场所。 大红山(脑木更山) 位于四子王旗,因砂土呈红色得名,呈长方形山体,远观如红色丝带环绕草原。其形成与地质构造相关,兼具自然奇观与生态多样性,是典型的草原地貌代表。 苏木山
羊肉、马铃薯、莜面 乌兰察布作为内蒙古的重要城市,其美食以草原特色和农耕文化交融为显著特点,以下是代表性食物及特色介绍: 一、肉类美食 手抓羊肉 选用天然牧草饲养成熟的羊肉,经简单烹煮后,蘸特制韭菜花酱食用,原汁原味,展现草原豪迈。 红焖羊肉 以羊肉、胡萝卜、洋葱等炖煮,汤汁浓郁醇厚,肉质软烂,是乌兰察布代表性菜品。 羊杂碎 羊的心、肝、肺等杂碎与羊汤烩制,口感酥烂,搭配香菜、辣椒,味道鲜香
乌兰察布和乌兰哈达不是同一个地方,但存在密切关联: 行政范围差异 乌兰察布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县级市,由察哈尔右翼后旗、集宁区、额尔古纳市三个旗组成,是地级市。 乌兰哈达是乌兰察布市下辖的察哈尔右翼后旗境内一个具体区域,属于后旗的组成部分。 名称含义与地理位置 乌兰察布市名来源于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山口”。 乌兰哈达是察哈尔右翼后旗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蒙古语意为“红色石头的山峰”
中国农业银行乌兰察布市乌兰支行(原中国农业银行乌盟分行营业部)的行号为 103203031017 。该信息在多个来源中均有提及。 补充说明: 行号查询可通过农业银行官方APP或网银的"现代化支付系统行号查询"功能获取; 该支行地址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民建路12号; 若需办理跨行业务,建议通过银行官方渠道核实最新信息
乌兰察布大红山的形成可归纳为以下地质作用过程: 一、地质构造运动 古湖演变为断崖 大红山地区曾是一片古湖,约6000万年前由于地球构造运动导致湖底抬升,形成戈壁草原台地断崖。随着湖水蒸发,沉积物逐渐暴露地表。 地壳抬升与沉积作用 地壳运动使湖底持续抬升,沉积物在风化、雨水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层理分明的红色砂岩和页岩,构成红崖台地基础。 二、风化与侵蚀作用 物理风化 长期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剥蚀
乌兰察布大红山地区存在一定的自然风险,需注意以下方面: 一、自然环境风险 地形复杂且偏远 大红山位于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地处荒漠戈壁,地势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0公里,植被稀疏,全程无信号且缺乏道路标识。 驾驶风险 :需注意坑洞、沙尘暴及能见度低的问题,建议结伴同行并配备越野车。 应急风险 :车辆故障时可能无法及时获救,建议提前检查燃油并备足食物。 气候条件恶劣 该地区风沙频繁
十月份去乌兰察布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具体分析如下: 一、气候条件适宜 温度舒适 10月处于秋季,平均气温约17℃,白天约12℃,夜间5℃,气候凉爽干燥,既无夏季酷热,也无冬季严寒。 天气晴朗 此时降水适中,大部分时候为晴朗或多云天气,偶尔有轻微降雨,适合户外活动。 二、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景观 草原风光 :可游览辉腾锡勒草原,欣赏金黄草原与蓝天白云的壮美景色,适合自驾或露营。 地质奇观
乌兰察布的最佳旅游时间需结合气候条件、景观特色及旅游体验综合考量,具体分析如下: 一、最佳旅游季节 夏季(6-8月) 气候优势 : 平均气温18-28℃,气候凉爽干燥,是避暑胜地。 - 7-8月鲜花盛开,草原呈现翠绿色,牛羊成群,适合骑马、野餐等户外活动。 - 景观推荐 : 可游览辉腾锡勒草原、乌兰哈达火山群、黄花沟地质公园等,体验草原风光与火山地貌的独特魅力。 - 注意事项 :
乌兰察布的最佳旅游季节为 夏季和秋季 ,具体分析如下: 一、夏季(6-8月) 自然景观 草原进入最繁茂期,辉腾锡勒草原野花遍地,牛羊成群,形成“草浪连天”的壮丽景象。 天气凉爽宜人,平均气温20-26℃,是避暑胜地。 活动推荐 可体验骑马、野餐、垂钓等户外活动,还能参加草原音乐节等民俗活动。 建议提前3个月预订住宿,避免旺季拥挤。 二、秋季(9-10月) 自然景观 草原换上金黄色秋装
6-10月 乌兰布统大草原的最佳旅游时间为 6月至10月 ,其中夏季(6-8月)和秋季(9-10月)是尤为推荐的时段,具体分析如下: 一、最佳旅游季节特点 夏季(6-8月) 气候条件 :气温适中(均温约22℃),昼夜温差大,适合避暑。 - 景观特色 :草原绿茵茵,野花盛开(如蒲公英、狼毒花),形成五彩斑斓的景观,是摄影和户外活动的理想季节。 - 活动推荐 :适合自驾游、露营
乌兰布统的早晚温差较大,冬季和春季的夜晚尤为寒冷,夏季和秋季相对温和。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温度特点 冬季(11月-次年2月) 日间平均温度在 -15℃ 至 -5℃ 之间,夜间最低可降至 -25℃ 以下,需穿羽绒服等保暖衣物。 春季(3-5月) 温度回升但仍较凉爽,日间平均5℃-15℃,昼夜温差显著,夜晚可能降至0℃左右。 夏季(6-8月) 白天温暖,日间25℃-30℃,早晚凉爽,温差约10℃
食物不耐受检测主要能发现一些不太容易察觉的、非 IgE 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比如对乳糖、麸质等的不耐受。 打个比方,食物不耐受就像是一辆不太适配道路的汽车。正常的道路能让大多数汽车顺利行驶,但有些特殊的汽车(就像您特殊的身体状况)在某些特定的道路(某些食物)上就会出现问题。比如,有的人肠道里缺乏分解乳糖的酶,喝了牛奶就会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这就是对乳糖的不耐受。又比如
乌兰察布市下属的乌兰布统草原与市整体在旅游体验和特色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综合对比分析: 一、核心景观与自然体验 乌兰布统草原 景观特色 :以草原为主,兼具丘陵、森林、湖泊、湿地等多样化地貌,夏季草浪翻滚、野花盛开,秋季呈现金黄色草原景观,被誉为“草原天花板”“摄影之乡”“天然画廊”。 气候条件 :早晚凉爽,昼夜温差大,适合户外活动如骑马、射箭、篝火晚会等。 季节推荐
内蒙古乌兰湖呈现红色的原因主要与湖水中的微生物活动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主要成因:菌胡萝卜素的作用 乌兰湖的红色主要来源于湖水中微生物释放的 菌胡萝卜素 。这种物质属于类胡萝卜素的一种,由杜氏盐藻、嗜盐菌等微生物在盐湖环境中合成。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这些微生物会加速菌胡萝卜素的释放,使其浓度增加,从而在阳光照射下呈现鲜红色。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