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年农业监测和科研报告,雀麦在2025年出现防治难度加大的现象,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种群扩散与抗逆性增强
-
繁殖能力突出
雀麦种子具有休眠特性,冬前在土表5厘米内萌发,次年清明后再次出苗,且繁殖周期短,密度大,形成连片荒草带。
-
抗逆性提升
长期与除草剂接触导致雀麦产生抗药性,传统除草剂效果减弱,需更换新型药剂或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二、环境适应性变化
-
土壤与气候影响
土壤浅耕少除草导致地表植被覆盖减少,为雀麦提供了更多越冬和萌发的环境;气候变化(如温度波动、墒情异常)加速其生长周期和扩散。
-
农田管理因素
现代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深耕除草减少,地表残留种子增多,为雀麦传播提供了条件。
三、防治技术挑战
-
识别难度增加
幼苗期雀麦与小麦叶片形状、绒毛等特征相似,需结合地面调查和遥感技术精准识别。
-
综合防治需求
单一除草剂已无法满足需求,需结合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物理防治(如深耕翻土)和化学防治(如新型除草剂)的协同策略。
建议措施
-
加强监测预警 :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雀麦动态;
-
优化防治方案 :推广抗逆性品种,采用“防、控、除”三位一体综合管理;
-
提高农户意识 :通过技术培训,增强农户识别和防治能力。
雀麦难治化是种群特性、环境变化与防治技术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通过多措并举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