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以下是关于立冬的基本常识,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时间
-
时间范围
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具体日期可能因年份略有不同。
-
节气意义
“立”指开始,“冬”指终结,象征万物收藏、阳气潜藏,进入休养生息的冬季阶段。
二、气候特征
-
温度变化
气候由秋季向冬季过渡,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初霜,南方仍较温暖湿润。
-
物候现象
-
一候水始冰 :河流、湖泊开始结冰,北方尤为明显;
-
二候地始冻 :地表温度降至零度以下,土壤冻结;
-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野鸡减少,海边出现外壳类似野鸡的大蛤(因动物迁徙和栖息地变化)。
-
三、农事与生活
-
农事活动
农民开始准备越冬,收割后的农作物需收藏,为来年播种储备。
-
饮食习俗
-
补冬 :传统上认为立冬后需进补,如食用羊肉、牛肉、核桃等温补食物;
-
地域差异 :南方饮食仍较清淡,北方多以饺子、汤品为主,象征团聚与温暖。
-
-
养生建议
-
起居调养 :遵循“早睡晚起”原则,避免过早晨练,日出后进行户外活动;
-
饮食原则 :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减少生冷食物,增加滋阴潜阳食物(如牛羊肉、梨、柑橘)。
-
四、文化内涵
-
节气与民俗
古代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部分地区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丰收。
-
诗意表达
诗词中常用“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等句描绘立冬时节的转变。
以上内容综合了节气天文、气候、农事及文化等多方面知识,涵盖立冬的核心特征与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