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依然炎热的现象,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三伏天持续影响
-
时间跨度
立秋后若仍处于三伏天期间(尤其是中伏),则高温天气不会立即消退。三伏天包含初伏、中伏、末伏,其中中伏通常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
-
干热天气
三伏天受副热带高压和下沉气流控制,天空晴朗少云,地面辐射强烈,导致气温持续升高。
二、特殊年份的叠加效应
-
晚立秋
2024年立秋时间为8月7日,属于“七月秋”“晚立秋”。民间有“晚立秋热到头”的说法,表明晚立秋可能延长高温期。
-
母秋影响
同年立秋为农历七月初四(双日),属“母秋”。传统观念认为“母秋”预示炎热延续,与“公秋”(立秋后第一个节气)凉爽相对。
-
秋包伏现象
立秋在末伏之前(称为“秋包伏”),意味着还需经历末伏的酷热,加剧闷热感。
三、气象因素叠加
-
副热带高压稳定
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我国东部地区,抑制云层形成和降雨,增强太阳辐射的地面加热作用。
-
干旱少雨
2024年夏季干旱少雨,缺乏台风等降温天气,导致热量累积。
四、节气与气候阶段特征
-
初秋闷热
立秋标志着夏季向秋季过渡,但此时地表热量未完全散失,形成“初秋闷热”阶段。
-
处暑降温
仅当立秋后到达处暑节气(约9月7-9日),受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才会明显下降。
总结 :立秋后仍热是三伏天未过、副热带高压控制、干旱少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常需等到处暑节气后,随着冷空气南下,天气才会逐渐转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