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原始图腾文化的遗存
庆阳剪纸保留了以龙、鹿为图腾的原始文化符号,如“人头鱼”“神鱼瓶”“娃娃鱼”等,这些作品将鱼、龙、蛇等元素与生命崇拜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例如“寿花”既保留鹿头纹样的原始图腾形态,又发展为双鸟轴对称的“生命之树”(扶桑树)图案,展现了从两汉时期流传至今的民俗与图样。
二、阴阳哲学观的载体
庆阳剪纸通过艺术形式体现中国古典阴阳哲学,如以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南为阳、北为阴的空间布局,以及“老虎下山”等图案反映的生态平衡观念。这种哲学观渗透于剪纸的题材选择和技法运用中,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
三、技法与表现形式的创新
庆阳剪纸融合粗犷与细腻的技法,包括单色/套色/染色、阳剪/阴剪等,同时创造梅花纹、云勾纹等独特纹样。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大刀阔斧的豪放风格,如抓髻娃娃象征日月,也有精雕细琢的婉约造型,如双鱼枕体现阴阳和谐。
四、文化传承与功能
作为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庆阳剪纸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中扮演核心角色,如窗花、炕围花、顶棚花等,兼具装饰与祈福功能。其艺术形式还承载着生命树、抓髻娃娃等神话体系,贯穿生育、生活、生产全过程,形成立体化的艺术时空。
庆阳剪纸以图腾文化与哲学观为根基,通过技法创新与功能拓展,成为兼具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