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山地民族,其习俗涵盖生产、节日、婚姻、艺术、饮食、建筑、服饰、居住等方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以下是主要习俗的整理:
一、生产习俗
-
农业与副业
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使用铁制工具自制农具,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红薯等,部分地区通过腌制鸟肉(鸟酢)或烤制薯类食品。
-
轮耕与手工业
实行轮耕制度,农闲时从事狩猎、捕捞和采集,手工业发达,擅长制作竹篮、编织和金属工艺品。
二、节日习俗
-
传统节日
包括春节、盘王节(农历10月16日)、三月三(歌节)、端午、中秋等,节日活动以祭祀、歌舞和家庭团聚为核心。例如盘王节通过歌舞祭祀始祖,三月三则青年男女对歌寻偶。
-
特色节日
-
挂袋子 :客人挂袋于堂屋表明留宿,主人以腊肉、野味款待。
-
爬楼 :茶山瑶族男子通过爬吊楼与姑娘对歌表意,失败者以幽默方式化解。
-
三、婚姻习俗
-
传统方式
以嫁女为主,新中国成立前多与本族通婚,后逐渐接受外族。婚配通过对歌选择伴侣,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传统对歌节。
-
婚后生活
新郎落户女方家庭,实行“女家当家”模式,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四、艺术习俗
-
音乐与舞蹈
以长鼓舞(铜鼓舞)和盘王舞闻名,音乐多与宗教祭祀结合,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
服饰与工艺
男子蓄发盘髻,佩戴竹箭或尖帽;女子服饰色彩鲜艳,绣工精美,常用银饰和刺绣装饰。
五、饮食习俗
-
主食与菜肴
以玉米、大米、红薯为主,常搭配黄豆、辣椒和腌制品。广西金秀瑶族有腌制鸟肉(酢)和打油茶(炒米茶)的独特饮食文化。
-
禁忌与礼仪
餐桌礼仪严格,长辈先动筷;待客时用瓜箪酒(糯米酒)敬酒,禁忌踩门槛、坐火炉等。
六、建筑与居住
-
传统民居
依山而建,多采用吊脚楼或“人”字形棚居,房屋分三部分:住房、粮仓、寮房。山区村落层层叠叠,形成独特景观。
-
村落布局
村寨独立,户与户间隔一定距离,公共活动区域设有祭堂和活动广场。
七、服饰习俗
-
日常装束
男子黑布包头,女子青色衣服,装饰民族花纹和银饰。成年标志为换包头帕(十五六岁)。
-
特殊场合
节日时佩戴红布、野雉毛等装饰,祭祀时穿传统服饰。
八、禁忌与礼仪
-
社交禁忌
避免踩火炉、穿白鞋、坐门槛;伐木时忌说“吃肉”“死”等词。
-
丧葬习俗
近年通过贴蓝色/绿色春联纪念逝者,传统仪式保留对祖先的敬意。
瑶族习俗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与周边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其艺术、节庆和手工艺至今仍具有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