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其名称由“芒”(有芒作物)和“种”(播种)组成,寓意“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是农事活动最繁忙的时期之一。
一、核心特点
-
农事双重任务
芒种标志着仲夏时节的开始,既是小麦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收获期,也是晚稻等作物的播种关键期,形成“连收带种”的生产模式。
-
气候特征
此时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湿度增大,进入典型的梅雨季节,南方地区尤其湿润多雨,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水分。
-
时间节点
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种,具体日期每年略有差异,通常在6月5日或6日。
二、文化内涵
-
农耕智慧的体现
节气名称谐音“忙种”,反映古代农民对农时精准把握的智慧,民间有“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等俗语。
-
民俗活动
部分地区在芒种有送花神、嫁树等习俗,同时饮食习惯也渐趋清淡以适应湿热天气。
三、节气养生
芒种期间湿热易困,建议避免过度劳累,可通过午间小憩、食用绿豆汤等方式调节身体。此时也是养阴生津的适宜阶段,可适当增加梨、百合等滋阴蔬果的摄入。
芒种作为自然与农事的交汇点,既承载着丰收的喜悦,也孕育着新一季生长的希望,是二十四节气中兼具实践价值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