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旱青立病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其产生原因复杂且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综合权威资料,主要成因及预防措施如下:
一、核心原因分析
-
土壤养分失调
过量施用氮、磷肥而有机肥不足,导致土壤中锌、钾等微量元素缺乏,影响植株正常生长。长期使用未腐熟的禽畜粪便或过量施用含硫量低的化肥(如氮肥),会进一步加剧土壤养分失衡。
-
水分供应异常
水稻生育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颖花分化期、抽穗开花期)对水分需求敏感。若此时遭遇干旱后突然灌水,营养生长会急剧旺盛,导致已受影响的稻穗出现畸形,引发旱青立病。长期灌深水或排水不畅也会加重病情。
-
土壤污染与药害
-
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气体(由有机质腐烂产生)或含砷等重金属的污染土壤,会抑制水稻根系发育,诱发旱青立。
-
不当使用植物调节剂(如二甲四氯、二氯喹啉酸)或激素型除草剂(如2甲4氯钠),尤其在拔节后过量使用,易导致颖壳畸形,与旱青立病有相似症状。
-
-
前茬作物影响
前茬种植需硫量大的作物(如玉米、油菜),会降低土壤含硫量,使砷元素相对积累,从而增加水稻旱青立的风险。
二、预防措施
-
科学施肥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氮、磷、钾及锌、硒等微量元素,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频率,改善土壤养分结构。
-
合理调控水分
避免生育期灌深水,若需灌水应缓慢进行。旱改水田可结合烤田措施,减少根系缺氧风险。
-
土壤管理
改善排水条件,减少“三跑田”现象,避免长期淹水导致土壤养分流失。轮作时选择含硫量高的作物(如豆科植物),降低砷积累风险。
-
规范用药
减少激素类除草剂的使用量,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使用前需充分腐熟有机肥,防止农药残留污染土壤。
-
环境治理
改善灌溉水质,避免工业或农业污水直接灌田。控制土壤中有害气体排放,维护土壤生态平衡。
三、补充说明
旱青立病与种植模式、田间管理及气候条件也有关系。例如,旱直播田比机插秧田更易发生,高温干旱年份病情较轻,阴雨年份则更严重。建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综合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