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G也就是IgG,升高的原因有好多种。
一,最常见是感染类的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特殊病原体感染会出现IgG的升高。
二,血液系统的肿瘤,比如淋巴瘤、骨髓瘤,都会出现IgG的升高。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IgG4相关性疾病、硬皮病、皮肌炎等等,会出现免疫球蛋白IgG的升高。
因此出现了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升高,不要紧张,要综合分析,结合病史来判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升高。
免疫球蛋白G也就是IgG,升高的原因有好多种。
一,最常见是感染类的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特殊病原体感染会出现IgG的升高。
二,血液系统的肿瘤,比如淋巴瘤、骨髓瘤,都会出现IgG的升高。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IgG4相关性疾病、硬皮病、皮肌炎等等,会出现免疫球蛋白IgG的升高。
因此出现了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升高,不要紧张,要综合分析,结合病史来判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升高。
胆囊切除手术以后患者恢复得非常快,一般在术后六小时可下地活动,并开始逐步地恢复进食,绝大多数患者在术后二十四小时内可出院回家。患者的体力恢复有一个稍微长一点的过程,一般在术后一周内可自理起居,但剧烈运动建议在术后一个月再开始进行。术后早期建议适当清淡饮食,在一周以后逐渐地可以向正常饮食过渡。
在怀孕后期出现肛裂,要及时用药治疗,比如用中药、高锰酸钾。但是要合理地选用药膏,尽量减少对怀孕的刺激,可用消炎药或蜂蜜,比如把食用的蜂蜜抹在创面上,能减轻疼痛,而且不会引起早产。只要是对怀孕没有影响的药物就都可以用,能在不同程度上减轻肛裂的症状。
肛门有水疱可能是痔疮发作,比如炎性外痔或出现血栓,会产生一个隆起,发炎时会出现红、肿、热、痛。还可能是病毒感染,长期劳累、免疫力下降会导致肛周皮肤出现水疱,这实际上是变异性的带状疱疹,是病毒感染导致的,这种水疱是光亮的,里面有液体,病人痛感明显,需要抗病毒治疗。
很多患者由于久坐、精神压力过大、排便次数比较多、大量饮酒,肛门周围就会突然红肿、刺痛、瘙痒,这可能是急性湿疹发作。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过敏导致。急性湿疹的表现是肛门周围出现片状的皮肤发红,有炎性渗出,有时候刺痛,有时候有烧灼感,有时候影响休息,自己拍照或者用镜子看可以见到肛门周围有明显的红斑样。
痔疮是正常的组织,表面有光滑的肉疙瘩、无菜花样改变。疣是散在的颗粒状,最早为米粒样大小、很硬,表面苍白、不光滑,甚至有硌手的感觉;到后期随着疣的增大,会出现菜花状样的改变,表面有分泌物,有时会瘙痒。外痔仅是皮下有血栓,或者是皮瓣的皮赘增生,没有病理改变;而疣是病毒感染所致。
嵌顿痔主要由内痔发展而来,一般内痔分为4度。Ⅳ度的痔疮脱出后不能还纳,个别病人脱出后由于炎症的刺激产生水肿,肛门会发生痉挛而把脱出的内痔卡住,会导致黏膜产生大量的血栓、淤血,痔疮卡在肛门称为嵌顿痔。嵌顿痔会出现疼痛、水肿,令病人非常痛苦。
轻微脱肛是患者久蹲、久坐、大便干燥,以及在厕所里看书、看报等因素所引起的。小孩轻微脱肛完全可以自愈的。成年患者如果经常外洗、做提肛锻炼、缩短排便时间,避免在厕所久蹲,或者在工作、生活中避免久坐,经过长期地锻炼肛门的肌肉力量,轻微的脱肛会自愈。
脱肛对于小儿来说,两岁以内的小儿不能自愈,等他大了之后,盆底肌发育完善,骶骨弯曲形成,两岁以后很多脱肛会自愈。但是对于成年人,十几岁以后脱肛很难自愈,要通过注射法、结扎法、套扎法,才能够治愈。早期脱肛通过锻炼、减少排便刺激、改变饮食习惯,可以自愈。但是如果经常脱肛,脱出时间比较久,是很难自愈的。
痔疮术后如果不注意饮食习惯,经常便秘、久蹲、久坐、饮酒、食辛辣食物等,会再次刺激肛门周围末端的血管、粘膜以及肛周皮肤导致痔疮复发。所以建议患者术后要避免排便时间过长、避免久坐,便后要经常清洗,经常做提肛运动,饮食要注意荤素搭配,减少辛辣刺激、少饮酒。
肛门有肉疙瘩,常见的情况包括:一、外痔,其中血栓性外痔是由于劳累、便秘或喝酒导致皮下静脉丛突发破裂而形成的肉疙瘩。二、肛周感染,表现为肛周出现红、肿,患者会感觉有小肿包。三、脓肿破溃后形成肛瘘,患者在便后清洗时发现肛周有肉疙瘩。四、肛周可能出现尖锐湿疣样的改变,出现比较散在的肉疙瘩。
血压升到160mmHg不是危险的情况。一、如果平常有高血压,近期血压没控制好,升到160mmHg,这时就没有太大的危险。二、平时血压很低,突然升到160mmHg,这种是重度高血压。三、儿童和孕妇的血压升到160mmHg时,需特别注意。在这三种情况下,如果患者很难受就需要紧急降压,还要注意有无危险。
血脂高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会让血管壁增厚,形成斑块。有一天斑块突然破裂,血液里面的血小板、白细胞包住,形成血栓。血栓形成也很可能突然把血管给堵死,会造成心肌骤然的缺血,会造成心梗或者是造成脑梗,所以血脂高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
胆结石理论上在饮食方面没有特别绝对的禁忌,只是在饮食方面要稍微注意保持适当的饮食习惯以及饮食内涵。建议患者一日三餐要有规律,同时在饮食内容上也应该尽量做到均衡,要适当减少对高胆固醇和油腻食物的摄入,但不是绝对不吃这类食物,也不能完全素食。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在临床上不是特别典型。少数患者可出现定位不是特别准确、相对较轻微的腹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加重且定位会更明确,患者还会出现食欲减退,吃油腻食物后腹部不适的表现。胰头部的肿瘤可侵犯或压迫胆总管,导致胆汁向下排出不畅,出现明显的皮肤、巩膜黄染。随着肿瘤的进展,患者的全身情况会逐渐加重。
肝脏血管瘤不是非常危险的疾病,属于良性疾病。但需要对体检发现的血管瘤做增强CT、增强核磁检查以确诊。确诊血管瘤以后,如果血管瘤未达到10cm可定期观察。如果超过10cm,尤其是在肝脏表面的血管瘤,在受到巨大的外力撞击、挤压时,有破裂的风险,对患者来说就存在一定风险,应考虑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以后,绝大多数患者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不适。少数患者在胆囊切除后的早期,可能会对油腻食物有比较明显的消化不良表现。还有少数患者在切除胆囊后,进食后可能会出现上腹部的疼痛,主要是与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有关系。术后腹腔内的粘连可导致少数患者出现间断的右上腹疼痛,尤其是在剧烈运动或改变体位时加重。
胆囊结石的大小不是手术绝对的指征,一般建议结石达到2.5或3cm后应考虑手术治疗。小结石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会造成胆绞痛,即使未达到2.5或3cm的标准,若患者发生胆绞痛、胆囊炎也应手术治疗,而无症状的患者可定期复查。结石达到2.5或3cm的话,即使患者无明显的疼痛也应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相对来说不太严重。按照其病理性质可以分为胆固醇性息肉、肿瘤性息肉以及非常少数的早期胆囊癌。胆固醇性息肉一般较小、发展较慢,几乎不会癌变。腺瘤性息肉会逐渐增长,可变为胆囊癌。早期胆囊癌进展较迅速,处理不及时会发展为进展期或晚期胆囊癌。
一般10cm以上的肝囊肿可能会引起相应的症状,这是考虑手术治疗的指征。10cm以下的囊肿,只要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定期观察即可。对于5-10cm之间的囊肿,出现明确的与囊肿相关的症状时,可以考虑进行肝囊肿的开窗引流。
胆囊息肉一般达到1cm就应该考虑进行手术切除。在体检发现胆囊息肉以后,需要定期复查。如果息肉的直径超过1cm,或者是息肉血供丰富、基底部宽,都提示息肉可能是肿瘤性的息肉,应该尽早考虑手术治疗。在术后可以进行病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可以知道具体类型,再决定是否需要后续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