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雨期间需警惕脱水热,关键要避免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水分流失,尤其注意婴幼儿、老人等群体的体温调节与补水。 突发高温叠加暴雨后的闷热环境易引发脱水热,表现为体温骤升、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意识模糊或器官损伤。以下是具体防护要点:
-
及时补水防电解质紊乱
雷暴雨后湿度骤增,体感闷热易加速水分流失。建议每小时补充100-200毫升温水,可搭配含钾、钠的电解质饮料。婴幼儿需按体重计算饮水量(每公斤50-100毫升/日),母乳喂养者适当增加喂哺频率。 -
调节环境温度与衣着
避免暴雨后紧闭门窗导致室内高温,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穿着透气棉质衣物,婴幼儿忌包裹过厚,警惕“捂热综合征”。若遇停电,可用湿毛巾擦拭腋下、颈部辅助降温。 -
识别早期症状并应急处理
出现体温超过38℃、哭闹无泪、尿色深黄等脱水征兆时,立即移至阴凉处,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若伴呕吐、抽搐需即刻送医,避免自行使用退烧药掩盖病情。 -
特殊人群重点防护
新生儿汗腺未发育完全,需每日监测体温和尿量;慢性病患者避免淋雨受凉,以防免疫力下降诱发脱水热。暴雨后清理积水时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
雷暴雨季节需同步防范脱水与感染风险,保持环境通风、饮水清洁是关键。若症状持续12小时未缓解,务必寻求专业医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