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中暑衰竭是由于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循环血量不足,进而引发虚脱甚至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症状。其核心机制包括产热大于散热、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心血管系统超负荷等关键因素,常见于突然从凉爽环境进入高温环境的人群。
- 体温调节失衡:当人体从低温环境(如空调房)快速进入高温环境时,皮肤血管来不及收缩,汗腺分泌滞后,导致散热效率骤降。此时体内热量蓄积,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过38℃即可引发中暑衰竭。
- 脱水与电解质丢失:高温下出汗量激增,每小时可丢失1-2升体液,同时钠、钾等电解质随汗液排出。若未及时补充含盐水分,血液浓缩会导致肌肉痉挛、头晕甚至昏迷。
- 循环系统崩溃:血管扩张和血容量不足共同作用,使心脏输出量下降,大脑及器官供血减少。表现为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骤降,严重时可进展为休克。
- 适应能力差异:老年人、儿童或慢性病患者因体温调节功能较弱,回寒时更易中暑。穿着厚重衣物或饮酒后进入高温环境,会进一步抑制散热。
预防回寒中暑衰竭的关键在于渐进式适应温度变化:从凉爽环境转入高温前,先在阴凉处停留10-15分钟;及时补充含0.1%盐分的凉开水;避免正午时段外出。若出现恶心、皮肤湿冷等症状,需立即转移到通风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等大血管部位,并饮用电解质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