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环境下,人体无法有效散热导致核心体温飙升,引发中暑。核心机制包括汗液蒸发受阻、体温调节中枢失灵、电解质失衡,严重时可损伤器官甚至致命。
-
汗液蒸发失效:当环境温度超过32℃且湿度大于60%时,汗液难以蒸发,散热效率骤降。高温高湿的“蒸笼效应”使热量在体内蓄积,体温每分钟可上升0.3℃。
-
体温调节崩溃:持续高温会抑制下丘脑功能,导致中枢神经紊乱。此时,皮肤血管扩张但血流分配失衡,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昏迷。
-
电解质与水分流失:大量出汗造成钠、钾等电解质丢失,肌肉痉挛(如热痉挛)和低血压随之而来。若仅补水不补盐,可能加重细胞水肿风险。
-
高危因素叠加: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体温调节能力弱;高强度劳动或饮酒会加速脱水;紧身衣物、无风环境进一步阻碍散热。
提示:发现中暑征兆(如皮肤灼热、脉搏加快)需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大血管部位,并少量多次补充含盐饮料。重症者必须送医,避免自行服用退烧药。